[Anniversary]观点和分析:当我写博客时我想写什么
这个博客记录我对网络安全行业的观察、对技术趋势的思考,也包括一些与工作和兴趣有关的阅读与分析。我不试图提供标准答案,而是努力还原思考过程——信息从哪里来,用什么框架分析,得出怎样的判断。 如果这些过程能让你获得一些启发,那就达成了写作的意义。
“网络橘子”这个博客已经写了一年多,今天想和大家聊聊,我想写什么样的文章。
2006 到 2008 年,是我特别爱看博客的时期。当时正值中文博客的黄金年代,现在回看也是开放、充满理想主义气息的中文 UGC 互联网的尾声。那时工作也不忙,我每天上午的乐趣,就是打开一款本地博客阅读器(名字已经记不得了),一篇篇读过去,把未读数清空。
后来,随着中文博客的衰落,加上工作越来越忙,这个习惯慢慢就断了。
到了 2020 年,工作需要大量的学习新知识,加上自己的英文阅读能力也提升不少,想着重新把看博客的习惯找回来。很惊讶市面上已经没有了本地博客订阅浏览器,Google Reader 也早早就关停了,最后我找了一个在线的 SaaS 博客阅读器,慢慢又恢复了阅读习惯——也惊喜地发现,在英文互联网的某个角落,博客文化依然活跃,高质量的思考和表达仍在持续产出。
特别是随着 Medium 和 Substack 的兴起,包括 Paragraph 这类 Web3 的博客平台,如今如果能积累上千个付费订阅者,即便是在欧美,也可以有体面的收入,专职内容创作者的兴盛反过来又进一步繁荣了博客生态。
我喜欢读博客,主要有两个原因:
第一,在现在信息极度过载的时代,获取「正确的信息」并不容易。传统上我们依赖有公信力的媒体(我现在的新闻来源是《财新》和《The Economist》,都需要付费,但非常值得,供大家参考)。但在这个去中介化的时代,越来越多值得信赖的信息,其实来自你所信任的个体——也就是博客主。 Information Technology 发展到了今天,最后还是只能靠信任的分发渠道来判断信息的正确性,其实也件很值得深思的事情——中介机构在商业世界的角色和重要性也与此类似。
第二,作为一个看重独立思考的个人自由主义者,我没有兴趣从他人那获取观点,但很愿意了解和学习我信任的人的分析:对这件事情他们采用了什么样的分析框架?用了哪些信息作为输入?如何处理这些信息?最终得出了怎样的判断?
如果我与他们的观点不同,那原因是什么?是他们的分析框架不适用?信息使用有误?还是信息不完整?这种拆解过程本身就是学习。读得越多,自己对一件事情的分析框架会更清晰和完整。
这就是我想写的博客——不是为了输出观点,而是呈现一个人对问题的分析过程,这也是对我们世界的理解过程,希望这个过程对你有所启发,也让我们在信息纷杂的时代,找到一些值得信赖的声音与思考路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