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译苑雅集Vol. 46]消费级AI的下一幕:从技术突破到文化革命
消费级AI的未来,不在模型精度,而在情感共鸣。随着token成本下降、基础设施普及,AI正从屏幕和按钮中解放出来,走向无界面、嵌入式、以信任为核心的全新交互时代。未来最成功的AI产品,可能更像Nike或Pixar,而非OpenAI——它们不会抢你注意力,却能悄无声息地改变你的行为、赢得你的信任。这是一场由交互界面引发的文化级变革。
作者:Sophie Bakalar
时间:2025年05月29日
原文:https://collabfund.com/blog/the-consumer-ai-revolution-wont-be-technical-itll-be-emotional/
在科技领域,最显而易见的革命,往往是最后才真正到来的。
互联网诞生数十年后,才真正变得“个人化”。它起初存在于实验室,缓慢进入办公室,直到很晚才走进我们每个人的家庭。智能手机不仅仅是一种新的通讯方式——它标志着计算从企业IT部门正式迁移到了我们的衣兜里。
人工智能的推进速度远超以往任何一波技术浪潮。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,我们从 GPT-3 令人震惊的演示,走到了今天数百万人每天与 AI 互动的现实(有时甚至是在无意识中)。到目前为止,大多数关注点仍集中在技术层面:模型性能、token 定价、企业场景等。但真正颠覆性的变化,很可能发生在交互界面、品牌和情感共鸣的层面。
真正能够留下来的工具,不一定是最精确的,而是那些最直观、最贴近文化、最自然融入你生活、无需刻意学习就能上手的产品。真正的杠杆就在这里,而这也正是消费级 AI 即将变得真正有趣的地方。
因为,现在正发生着某种重大的变化。Token 成本正在下降(OpenAI 自 2020 年以来已将价格削减超 90%),这让开发者打造和推出面向消费者的 AI 应用变得更便宜、更可行。模型微调变得越来越简单。所谓的“技术护城河”(如果它曾存在过)正在快速消散。随着 AI 基础设施变得更廉价、更普及,AI 的下一幕正在浮现:面向消费者的时代。
因为消费者根本不关心你的模型有多大。他们关心的,是它能不能帮他们更顺畅地度过一天。
想想我们每天用的那些工具:Gmail、iCalendar、WhatsApp。它们是为网页时代设计的,后来适配了移动端,但基本就被丢在那里不再进化了。曾经让人觉得先进的应用,现在却像顽固不化的石头。它们已经僵化,而 AI 正在揭示出这些系统有多脆弱——它们根本不是为一个“技术能聆听、能适应、能自主行动”的世界而设计的。
消费级 AI 的未来,不在于聊天机器人——至少不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那种。它的意义在于摆脱我们多年来点来点去的那些网页、按钮和下拉菜单。真正的机会在于交互界面形态的变革:打造那些不仅回应指令,更能理解上下文、主动响应场景的工具。这不仅仅是“更好的用户体验”,而是一种全新的交互方式。
它可能是一个买房助手,不只是给你推房源,而是理解你的通勤路线、遛狗习惯,甚至知道你早上喜欢什么样的采光;
它可能是一个理财系统,自动同步你和伴侣的日程和现金流,让你们无需每天开口讨论,也能协同规划开支;
它甚至可能是一个钢琴教练,在你演奏时实时聆听,根据你的表现自动调整练习内容——因为你终于拥有了一个有无限耐心的老师。
聊天机器人或许是对话式 AI 的开端,但真正的变革在于它之后:那些无处不在、嵌入式、几乎隐形的工具,它们不像传统软件,更像你生活中的“合伙人”。
这一切其实已经在发生——嗯,多少算是吧。Rewind.ai 正在为用户提供横跨整个数字生活的“可搜索记忆”;Rabbit 的 R1 承诺要彻底移除“应用层”,通过自然语言直接驱动动作;Humane 的 AI 胸针(Ai Pin)虽然问题不少,但它至少提出了一个正确的问题:当你不再需要盯着屏幕时,计算应该是什么样子?
这些产品都还没有真正打中要害。多数收到了差评,有些甚至成了笑柄。但它们在试图抓住一个重要的东西:它们在探索一个不再受限于屏幕和键盘的未来交互界面形态。这很重要。尽管它们显然不是最终形态,但它们的方向,指向一个我们尚未真正开发的边界领域。这些只是新物种诞生早期的“试错”——不是野心的失败,而是某种新事物正在挣扎着降生的信号。
历史告诉我们,计算形态的变化从来不是线性渐进的。个人电脑的出现并没有自然演化出智能手机——它需要对界面、分发方式、消费者行为进行一次彻底的重构。而我们,正站在下一次飞跃的门槛前。Apple 的 Vision Pro、Meta 的 Ray-Ban 智能眼镜、以及像 Oura Ring 这样的 AI 可穿戴设备,都是未来可能走向的初步迹象。
不过,走向大众化的路径并不靠代码铺就,而是靠信任、可用性和相关性铸成的。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投资人会犹豫不决。企业级 AI 很好评估:有销售漏斗、有效率指标、有投资回报率;而消费级 AI 听起来更“虚”——它依赖于品位、文化节奏、品牌感知。这东西很难放进 Excel 里建模型。
但也正因为如此,才让它变得格外迷人。
品牌,本质上是一种对信任的量化。而在一个 AI 代理将代你行动的世界里,信任将成为最稀缺、最有价值的资源。
在未来五年内,最受欢迎的 AI 产品可能没有 app,没有屏幕,甚至没有可见的用户界面,但它的品牌将比你的银行更值得信赖。消费级 AI 的突破,不是技术层面的,而是文化层面的。最终的赢家,看起来不会像 OpenAI,而更像 Nike 或 Pixar——具备情感表达力、深深嵌入文化、悄无声息地影响你行为的“隐形机器”。真正的护城河不在于算法或模型,而在于情感共鸣和行为黏性。就像 Apple。就像 Spotify。就像那些伪装成产品、实则已变成“生活基础设施”的消费品。
那么,这条路将通向何方?
在接下来的 18 到 24 个月里,大多数消费级 AI 的尝试都会失败。硬件跑不起来,助手表现失常,媒体评论一片狼藉。没关系——这就是每一次界面革命的起点,不是从“打磨”开始的,而是从“摩擦”开始的。真正重要的是,会有极少数团队做对了。他们将文化直觉与技术杠杆结合,他们不会为了“功能”而设计,而是为了“感受”而设计。
等他们的产品上线时,你甚至很难分清它到底是 app、是品牌、还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。你只知道,它让生活更轻松,更人性化,更贴近你自己。
未来五年最好的消费级 AI 产品,不会靠智力让你惊艳,而是靠信任赢得你的心——而且,它永远不会主动来抢你的注意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