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译苑雅集Vol. 42]为什么 AI 创业公司增长更快,也消失更快
AI 初创公司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,但它们也面临更高的失败率。本文深入分析“AI 风险曲线”背后的结构性原因,揭示 AI 原生企业为何更容易虚假起飞、快速下滑。对投资人和创业者而言,理解 AI 公司为何“增长更快,也消失更快”变得前所未有地重要。
作者:Jamin Ball
时间:2025 年 03 月 28 日
原文:
最近我反复在思考、也经常和其他投资人交流的一个话题是:
AI 公司比过往周期中的公司增长得更快
AI 公司也比以往更多“虚假起飞”
所谓“虚假起飞”,指的是那些看起来已经突破重力、实现飞跃增长的公司,突然开始踩刹车、放缓、甚至收入开始下滑。下面 Stripe 的数据展示了 AI 原生公司相比传统 SaaS 公司增长速度的差异:
回到过去:在云计算之前创办软件公司的难度
在云计算时代到来之前,创办和扩张一家软件公司非常困难。你要想增长用户、扩展规模,就必须建设实体数据中心。这意味着繁重的计划、大量的时间、资源和资金成本。而且还缺乏弹性。
举个例子,来看 NetSuite 在 2007 年提交的 S-1 文件中写的内容:
“我们使用一个单一数据中心提供服务。任何服务中断都可能影响我们的业务……我们计划在 2008 年建设第二个数据中心以提升容量。但这将是高成本的,而且如果主数据中心故障,备用中心可能无法及时接替。”
那时候的扩张方式就是这样。而这也导致了一个后果:
一旦某家公司做到了足够规模和品牌认知度,其他人想要赶超几乎是不可能的。竞争者不仅要从零开始搭建产品和团队,还要建立品牌影响力,而这一切都需要很长时间。所以,一旦某家公司达到“逃逸速度”,它的势能就很难被打断。
举个例子:假设一家 on-prem 公司收入做到 2,500 万或 5,000 万美元,潜在竞争者可能会想:“等我们做完产品、人手准备好、起步的时候,这家公司估计已经过亿了——我们还竞争个啥?”
这使得老一代软件公司在生命周期早期就有机会形成护城河。
云计算时代的变化:门槛降了,但逃逸门槛也提高了
AWS 和公有云的兴起大幅降低了创业门槛。你不需要再建设物理基础设施,计算和存储可以根据需求弹性扩张,启动成本也大幅下降。
虽然你仍然需要招工程师、搭销售团队、构建品牌等等,但整体来说,创办公司的门槛成指数级下降。与此同时,想要达成“逃逸速度”的门槛却变高了。
为什么?因为当 SaaS 公司做到比如 2,500 万美元时,潜在竞争者知道自己仍有可能赶上它。所以虽然依然存在“逃逸速度”这个概念,但它被推迟到了生命周期更后期,比如可能要做到 1 亿美元收入才算真正安全(数字只是示意)。
AI 浪潮:门槛再次指数级下降
从 on-prem 到云计算,是创业复杂度的一次指数级下降;而从云原生到 AI 原生,又是一次新的指数级下降。
云计算解决了计算/存储的限制,而 AI 现在正在大幅降低工程与市场推广的门槛。
工程:如 Cursor、Codeium、GitHub Copilot 等工具让工程能力被“平民化”
市场推广:AI 生成内容、AI SDR/AE、数据增强工具等,让品牌与分发能力飞快扩张
公司可以在短时间内构建并推广产品,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快。
所以,AI 公司更难实现“逃逸速度”
在 on-prem 时代,你做到 2,500 万收入,别人基本不敢追你;在 AI 时代,没有人是“太晚了”。
今天的技术栈快速变化,市场结构高度不稳定:
一个 AI 实验室可能瞬间把你技术商品化
一种新的架构思路可能淘汰你当前整个产品路径
甚至在年收入 5,000 万美元时,你的营收在第 4 年可能就开始下滑——在 SaaS 世界几乎不可想象。这不一定是“失败”,但也很难说是可持续增长。
投资人必须意识到,AI 公司不是“多个类似产品中略强一点”的那类 SaaS,而是“创造了一个全新用例”的绿地新机会。
买方周期极快,没有迁移成本、没有内部阻力,甚至老板昨天刚问你要不要这个功能——今天你就下单了。
投资结语
你不能再用 SaaS 时代的增长逻辑去判断 AI 公司。
它们成长得更快,但也衰退得更快。
真正难的,不是看谁短期起飞快,而是判断谁能持续增长、有护城河。在我看来,从未见过成长速度如此之快的公司;但也从未见过风险如此之高的局面。
正是这种矛盾,让今天的风险投资如此有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