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译苑雅集Vol. 59]AI 能否修复坏流程?技术 vs 组织惯性的终极辩论
在网络安全及更广泛的企业管理中,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是:新技术能否修复坏掉或缺失的流程?传统观点认为技术只是流程的执行者,坏流程只会被更快地自动化;而支持者则指出,CI/CD、DevSecOps、CSPM 等工具甚至 AI 代理(AI agents),可能通过重塑甚至替代流程,实现真正的变革。
作者:Anton Chuvakin
时间:2025 年 09 月 15 日
原文:https://medium.com/@anton.chuvakin/the-gravity-of-process-why-new-tech-never-fixes-broken-process-and-can-ai-change-it-ee0ba3c58ade
让我们直面一个老问题:新技术能否修复坏掉的、或缺失的流程?
然后再加一句:当 AI 和 AI 代理(AI agents)出现时,你的答案会改变吗?
这是我最近和一些朋友、几个 AI,以及我自己争论的问题。语境当然是在网络安全领域,但我怀疑其中的一些经验教训具有更普遍的意义。
起点:基于我在信息安全(InfoSec)到网络安全(CyberSec)的所有经历,我的默认答案是:“不,技术无法修复流程失败。”
这是我“理性”的答案(基于历史数据的观察),也与我“直觉”的答案相吻合(基于亲身经历的体感)。
但这个答案在 2025 年依然成立吗?
让我们展开辩论。
立场:没有任何新技术能修复坏掉或缺失的流程
技术只是流程的执行者,它永远是流程的“仆人”,而不是“主导者”。这一点也许并非绝对,但现实基本上就是如此。
自动化坏流程 = 自动化的坏结果。
很多人自动化了一个糟糕的流程,最后得到的只是一套更糟糕的自动化坏流程。工具会忠实、漂亮地执行底层的“混乱逻辑”。举例来说:如果你的安全事件响应(IR)流程本身就是一团乱,那么买一个 SOAR 平台(Security Orchestration, Automation, and Response)只会让你以机器速度执行那团混乱。错误的警报发给错误的人,错误地隔离机器,错误地在系统里开单子——效率惊人,但错得更快。
没有流程,工具就被闲置。
很多组织买了支持流程执行的工具,但由于流程根本不存在,工具只能吃灰(典型如 SIEM、SOAR、IT GRC、CSPM 等)。有些工具是为了“提速”,不是“造路”。
比如 IT GRC 用于风险管理,优化流程效率。但如果你根本没流程,它啥也做不了。流程成熟度不足,工具无用武之地。
比如,有些团队还在“日志都没收集全”的阶段,就去买支持高级威胁狩猎(threat hunting)的工具,结果可想而知:闲置、无价值。坏流程通常不是技术问题。
它是人的问题、文化的问题、政治的问题。典型表现:团队割裂不沟通、缺乏责任感、文化中充斥“这不是我的工作”。
再先进的 GRC 平台也修复不了一个拒绝承担安全风险的业务部门。技术解决不了人的问题。坏流程往往是组织文化失灵的症状。工具最终沦为“数字化的失败纪念碑”。(Gemini:这比喻真妙!)新技术常被“旧流程”驯化。
有时,工具本来是买来改善流程的,但结果反而是新技术被迫模仿旧的、坏的工作流。
例如,买了一套带 AI 的前沿 SIEM,却依旧只是用来做日志搜索、生成 PDF 日报,完全复刻老旧的日志管理工具。所谓“流程即重力”,再次显灵。最终,组织甩锅给工具。
当新工具(被坏流程和有毒文化束缚)无法创造奇迹时,组织通常怪罪工具本身——
“都是 SIEM 的错,它产生了太多误报!”
立场:新技术可能改进坏流程,甚至替代缺失的流程
确实存在一些案例:人工流程与工具支持下的流程之间有着天壤之别。你甚至可以说,人工流程根本“不可能实现”,而工具的引入创造了全新的流程。这是客观现实。
有些现代技术,如果不改变流程,根本没法实施。
举个例子:你想靠一个每月开一次会的变更评审委员会(CAB, Change Advisory Board)来保护 CI/CD 流水线?简直可笑。
采用 DevSecOps 工具,迫使你必须把安全检查嵌入到流水线本身,从而彻底打破旧的、缓慢的流程。
换句话说:技术可以创造一种新的操作现实,流程要么被迫适应,要么就会被彻底绕过、淘汰。旧的方式根本无法继续存在。
技术照出旧流程的“破败”
很多过时流程之所以能苟延残喘,是因为它们的“坏”被隐藏了。
但当一种新的、更强大的技术出现时,就能把低效赤裸裸地暴露出来。
比如:
当一款 CSPM(Cloud Security Posture Management,云安全态势管理) 工具显示你有成千上万个严重错误配置,而人工审计多年来一直没发现,这就提供了无可辩驳的证据和“政治筹码”。
在这种情况下,人类会据此杀掉旧流程,并建立新的自动化流程。(注意:改流程的是人,而不是工具本身!)
技术重塑流程
还有一种情况是,工具直接“缩短”了流程步骤:原来需要人工完成 5 件事,现在只要手动做 2 件,剩下交给工具。工具本质上改变了流程形态。
再比如,一个优秀的流程可能过于复杂,让初级分析师难以执行。
但一款设计良好的 SOAR(Security Orchestration, Automation, and Response)平台,配合完善的剧本(playbook),或者一个具备动态剧本的 AI SOC(安全运营中心),可以把最佳实践封装进去。
这样一来,技术就成了最佳实践的“容器”,把原本“手工艺式”的精细工作,转变为可靠的、工业化的产出。(再次感谢 Gemini 的比喻!)
有时,工具直接取代流程
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依然是 CI/CD 流水线中的安全:
过去,你需要一套复杂的流程才能实现目标 X;
而现在,一款显著改进的工具可以直接给你目标 X,根本不需要额外的流程。
在这个意义上,工具直接替代了流程。
那么问题来了:这算坏事吗?
结论
在审视了所有论点之后,我依然会投“否决票”:技术无法修复坏掉的或缺失的流程。最终,流程总是胜利者。
当然,这往往是一种悲剧式的、皮洛士式的胜利,但归根结底仍然是胜利。
流程就像重力;技术则像一台引擎,试图冲出地心引力。即便再强大的引擎,也会面临重力的无情拉扯。
只要引擎稍一熄火——比如项目负责人离职、预算被砍、注意力转向下一个危机——重力就会立刻把那套“闪亮的新技术”拉回到旧的、舒适的运行轨道里。
在许多(大多数?)大型组织中,惯性才是最强大的力量:静止的组织倾向于保持静止。
一个坏流程,尽管千疮百孔,但毕竟是“已知量”。人们的习惯、各自的小隔间或庞大帝国、各种变通手法,都是建立在它之上的。
而新工具意味着付出努力、学习成本、改变行为。在“做点新东西”和“继续昨天那一套”的对抗中,后者几乎总是赢。
AI 与 AI 代理的角色
新的问题是:AI,尤其是 AI 代理(AI agents),能否在这场博弈中“偷偷把手指放到天平上”,改变结果,让工具真正承载流程?
这里的答案很有意思。
先给没耐心的人一句话总结:理论上,AI 代理可以替代流程,因为你可以要求代理去规划流程、执行流程,并且坚持下去。
——当然,这是在“理论上”。
那么,现实呢?
AI 代理是否真的会改变这场平衡?
它们会不会强到足以让“YES”真正发生?
在“AI 代理 vs 组织惯性”的较量中,谁会赢?
区别在于:传统工具只是在人工定义的流程里自动化某个环节;而AI 代理可以(理论上)创建、优化并自动化整个流程,包括推理与决策。
代理的使命不是沿着旧路走,而是分析地形,找到通往目标的最快路径,哪怕要开辟一条全新的道路。
“自动化愚蠢”的风险理论上减少了。
脚本会不加质疑地自动化坏流程,但 AI 代理可以被设计成对目标进行推理。如果目标看起来不合理或自相矛盾,它可以标记出来,甚至请求澄清。
风险也就从“自动化坏流程”转移到“代理学到错误的经验”或“目标定义有问题”。“牛径铺路”的风险几乎消失。
AI 代理通常天生追求优化。强迫它遵循低效、笨拙的人类工作流,就像让一辆自动驾驶汽车听信后座乘客的“捷径”偏好。代理会不断尝试寻找并使用最优路径,而这几乎总是通过 API,而不是靠一串人工审批。
然而,若要真正回答“是的,有了 AI 代理,技术可以修复坏的或缺失的流程”,仍有两大风险挡在前面:
能力问题 ——前面说的都是理论,在充满遗留系统、复杂现实的环境里,它真的行得通吗?
信任问题 ——假设它真的能行,人们会相信它吗?
AI 代理理论上确实有摧毁旧流程、重建并自动化新流程的原始力量。但在现实里,它们可能因为错误和不完整的数据而翻车(这在“千层蛋糕式”的遗留系统环境里很常见)。更关键的是,它们引入了一个新的、更棘手的人类因素:信任。
总之,换句话说:
两年后再问我吧。